本帖最後由 29467738 於 2012-3-24 13:00 編輯
這是一篇很耐人尋味的文章,不過也有點難以理解。剛開始,尚未看到21648069的評論之前,個人只覺得主角行為詭異。為何一個人會有這麼矛盾的行為呢?這是我一開始的想法。且文章最後的「瀨芙」,似乎也是意有所指。只是,回過頭再次仔細閱讀文章,仍舊無法得出本文主角的行為原來是「以前的自己寫信給現在的自己」這個結論。
說到這裡,個人還真是佩服21648069,竟能夠看出這點來,確實厲害!不曉得21648069是從本文的哪處看出端倪的?不過,縱然明白了主角的行為原來是「以前的自己寫信給現在的自己」,但對於文中主角的諸多行為,本人仍舊無法得出合理的解釋。本人就像裡頭的主角,「認真仔細地閱讀每一個字,拚命地想找出些線索」,想找出本文作者所想要表達的意涵,但始終不得其門而入。幸好,與作者交流過後,總算對本文有點眉目。以下:
作者所說的這句:「其實自己的志向、願景並未改變過」,個人猜想,這一段話應該就是本文中寫信的主角之所以感到憂愁、收信的主角之所以不願面對的原因。
每個人在年紀尚輕的時候,都會抱持著遠大的志向與美好的夢想,但這些志向與夢想卻經常會因為時間的經過、歲月的流逝、年紀的增長,逐漸明白到實現的困難甚至完成的不可能之後,被選擇放棄或遺忘。能夠始終如一堅持到底的人,寥寥無幾。而在堅持與放棄之間,必經幾番掙扎,而後才會出現結果。
文中,高中時期的主角或許正處於這個掙扎時期。踏出社會實際面對現實的時期越來越近,自己的夢想又尚無實現之能力,在現實殘忍的逼迫下,堅持完成自己的夢想,幾乎是空談。而選擇放棄夢想,接受現實,又該何去何從?未來一片茫然。這種時期,憂愁陰鬱的情緒便隨之而來。
「就這樣讓我發洩發洩吧。」,此時,寫信給自己,成了自己發洩情緒的管道。只是,當時茫然的自己,或許就連自己為何感到憂愁,也同樣感到茫然。因此,縱使主角「每次收到便會認真仔細地閱讀每一個字,拚命地想找出些線索──想找出她煩悶的原因」,但由於尚未跳脫困境走出憂鬱,所以即便主角努力的探究思考過去自己憂愁的原因,仍無結果。
收到過去自己寄給現在自己的信的主角,對未來仍舊茫然,對現在也感到自卑,更對過去懊惱,他對一切失去面對的勇氣。頹喪的他「開始不再鑽研」,一心只想逃避現實,所以主角對於過去自己寄給現在自己的信的態度是「不甚喜愛」,而對於那時的自己,因為懊惱的感覺作祟,所以也是不願面對。
與此同時,借由寫信來發洩情緒的自己,「寄信的次數也不若往常那樣頻繁,寫的內容也漸漸地變得愈來愈少。」,這或許是因為主角追求夢想的心漸漸被壓抑,實踐志願的理想慢慢被淡忘。現實與夢想的拉鋸戰中,現實已快要得到勝利的原因所致。
但,放棄夢想令人感到空虛,甚至讓人覺得寂寞。「空虛終究還是有的,還帶了個寂寞來。」空虛與寂寞在作祟,「這促使了他回去翻閱她所寄來的每一封信」。
「或許是他的年齡增長了些,所以他看出了她所想表達的。」內心深處始終無法放棄夢想的主角,似乎是因為經過歲月的洗禮,終於認清自己一直以來懷抱希望不想放棄夢想的那顆心。「而後他便日也盼;夜也盼地期待她來信。」認清接受之後,原本排斥的心態,因而有所轉變。現在的主角,已經決定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並且「希望她(個人認為此處的她係指夢想)能就這樣不離不棄伴他至死」,一切撥雲見日。有夢最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