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閒聊】] 學生的本份就是學習,但多元的學習不一定要在校園

朋友在臉書上,貼上了母校在校內廣場舉行的民主講堂,滿滿的一圈圍繞著上仰的頭顱以及專注的雙眼,他們都是自主前來並想要擁有更多的知識力量的學生,他們聽媒體、聽法律、聽民主、聽貿易、聽社會學也聽政治學。這裡的學生不分系所不分年級,正盡其所能的汲取他們所不足的知識,藉此強化自己的力量,對抗被許多人視為「無法改變」、「徒勞無功」的現況。射龍門

朋友寫下:「這大概是在政大打滾六年以來,最接近理想中大學的樣子」。

我想起對我們這個世代的種種批判,包括溫室中的花朵、草莓族、念書只為了考試、不在乎學什麼只在乎得到幾分、上課都只做最後排沒有人要坐第一排、舉手發言恐懼症、沒有想法只在乎小確幸等等,一連串的形容詞族繁不及備載,如同滔滔江水綿延不絕。

這些說法錯了嗎?並不全然,因為我們確實有部份人被觀察出有這樣的傾向與特質,但是在這次的太陽花學運中,除了學生們勇於質疑、敢於衝撞之外,知識的散佈以及渴求,結合學校理論以及實務基礎,甚至是師生之間的你問我答、來回接招,難道不是我們長期以來最盼望的事情嗎?

這一次,我非常開心看見大學內的教授們走上街頭,拿起麥克風就在街頭上起了課,他們都是社會中被稱為高級知識份子的人們。過往他們在任職的校園內教學,他們在讀者群非常狹隘的學術期刊中發表文章,他們在通常只有射龍門受邀者才會參與的研討會中列席,他們可能在海外擁有非常高的知名度,甚至是業界必請的講師與顧問。但是,在這次的學運中,我們看見他們站在校內的廣場、站在街頭宣講,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試圖讓來自各個領域、各個年齡以及各個階層的人理解,什麼是民主法制?什麼是公民不服從?什麼是服貿?什麼是開放的風險?

我在網路上閱讀了一篇由經濟系教授所寫的文章,他用簡單明瞭又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了台灣如果和中國簽訂服貿協議,可能帶來的衝擊;並戳破政府將服貿和貨貿綁在一起,接著又故意將服貿和TPP綁在一起的謬論,開拓了另一個思考層面,那就是台灣勢必要走出去,但是該怎麼走?台灣勢必要和其他國家簽約,那麼順序為何?而過份依賴中國的台灣,又是否應該先從美、日、韓甚至是東南亞國家開始著手?

有朋友說,他看見馬政府在說服民眾簽訂服貿時,大量的使用了恐懼射龍門訴求,「服貿不簽,貨貿就難簽」、「服貿不簽,跟美國TPP就不能簽」、「退回服貿就失去誠信,以後國際上不會有人相信台灣」、「台灣落後韓國十年,不能再等了」,或者是「台灣走不出去」等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