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台灣一般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寫照,大家習以為常,但教育專家忍不住要提醒父母:你的孩子快樂嗎?你知道他們的煩惱和壓力嗎?麻將發了
壓力大的孩子,背後是焦慮的父母
去年兒福聯盟做了一份全台兒童心願與煩惱調查,兒童的五大願望中,依次為「功課進步」、「身體健康」、「交到好友」、「爸媽常陪伴」、「有足夠的玩樂時間」。兒童的五大煩惱則是「課業」、「交友」、「外表」、「家庭經濟狀況」以及「自己或周遭人生病」。其中「課業壓力」是兒童的五大煩惱之首,有超過八成的孩子感到煩惱。
值得注意的是,兒童的首要心願與煩惱,都和課業有關。而比對1999年的調查,當時75%的孩子有課業壓力,17年後的今天,這個數字已經高達81.4%。令人不解的是,這份只針對小學生的調查,為什麼課業的壓力這麼高?
心理學上有「倒U型理論」常運用在運動競賽上:壓力太低或太大時,對於表現都呈現負影響。一個人壓力負荷過重時,前額葉皮質本該維持理性、抑制衝動的能力,便會大幅降低,身體的調控系統,例如免疫系統、體溫、飢餓、疲勞、生理節奏,也會不協調。壓力過大時,也容易出現身體不適、情緒暴怒、失控等偏差的反應。
基隆長庚兒童醫院精神科醫生蔡伯鑫觀察,「現在大環境讓大家充滿麻將發了不安,例如多元入學評量讓家長壓力更大;孩子想做更多,但好像永遠都做不好。過去是『不要輸在起跑點』的壓力,現在變成孩子成長的每一步,都是壓力。」蔡伯鑫發現,來就診的一群壓力大的孩子,身後是一群更焦慮的父母。
孩子的壓力,來自父母的期待
其實很多壓力,都源自於父母的期待。「現代的孩子很忙,比較有心思的家長,絕對不只安排安親班,一定有各種的才藝。」新北市光復國小輔導老師黃瓊玉觀察。她的學校一年平均有50個班級、大約50位學生需要進一步輔導,其中不乏情緒人際壓力、家庭照顧不佳等。
有一次,一堂高年級的情緒壓力輔導課令黃瓊玉印象深刻。她出了一個題目:「想一想,最近讓你最憤怒、最有情緒的一件事」,用圖畫的方式畫出來。
她發現,幾乎每個孩子都是火、打殺、刀光劍影的畫面,也都有類似「我想殺掉安親班,我不想再去了」這樣的描述。黃瓊玉分析,很多雙薪家庭必須將小孩送去安親班,但也有很多家長是特意將孩子送到安親班盯功課的。即使知道安親班會處罰,但當家長看到成績,就覺得目的達到了就好。後來她才知道 ,「孩子不會在家長面前表達這麼強烈的憤怒。」
黃瓊玉的輔導經驗中,常聽到孩子抱怨:「為什麼永遠是『好還要更好』?90幾分只錯了一題,為什麼爸媽還要要求更高?」愈來愈多父母不只要求孩子的成績好,體育也要好、鋼琴也要好,什麼都要好,孩子陷入「為什麼麻將發了我做什麼都無法讓你們滿意」的迷思,容易自我否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