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43777061 於 2018-8-14 23:05 編輯
您好呦~
是小的請認識的朋友幫忙製作的
有什麼問題嘛O︿O??
21652282 發表於 2016-2-24 13:03 [url=/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16273277&ptid=450301] [/url]
醜
草稿,這次我不用Google翻譯,而是自己翻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united-states/2016-04-13/once-and-future-superpower
經過了兩個半世紀,美國身為全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情況是否即將結束?許多人說是,崛起的中國準備追上美國,甚至在未來超車。畢竟經過了許多衡量,中國已走在成為全世界最大經濟體的路上,即便增長緩慢,它仍將超越美國多年。中國的金庫滿溢,北京當局已懂得利用財富吸引盟友、制止敵人、現代化其軍事,並積極宣示周邊主權。因此,對許多人而言,問題不在於中國「是否能夠」成為超級大國,而是「時間問題」而已。
但這是一個一廂情願或可怕的思想。經濟增長不再如往能夠直接轉換為軍事力量,這代表現今的崛起勢力將比以往更難以攀升並擠下前任。而中國──唯一擁有潛力成為美國真正的全球夥伴的國家,也比以往的崛起勢力面臨更艱難的挑戰,因為中國的技術落後了一大段路。儘管美國的經濟地位已從高峰降下,但是該國的軍事優勢不會改變,由全球遍地同盟所構成的現有自由國際秩序核心也不會受到影響(除非華盛頓當局不理智地將其拋棄)。與其期待國際政治的權力轉移,每個人都應該開始習慣在未來的數十年內,美國仍是全世界唯一超級大國。
持久的優勢將有助於美國避免最重大的國際傳統危機──大國間的戰爭。這將為華盛頓政府處理非國家威脅時提供選項,例如恐怖主義和跨國議題,如氣候變化。但這也將在競爭優先權(Competing Priorities)中加重領導和武力負擔,尤其是財富狀況變得更窘迫。如俗話所說:「權力越大,責任越大」,要把領頭羊的角色扮演成功,華盛頓政府就需要展現美國外交政策經常缺乏的成熟。
國家財富
預測中,中國未來的權力地位需要面臨許多緊迫的國內挑戰:經濟增長緩慢、環境汙染、貪汙普遍、金融市場危險、社會保障不存在、人口急速老化,以及動盪的中產階級。但和這些問題一樣有害的是,中國在世界舞台上的真正致命弱點還有別的:與美國相比,其技術專長水平較低。相較於過去的崛起勢力,中國在技術方面有更大的差距要追上領先勢力。中國或許可以進口高科技產品,並將其出口,但是在一個全球化生產的世界中,這並不代表太多。中國一半的出口商品都是由經濟學家口中的「加工貿易(Processing Trade)」所組成的,意思就是零件進口到中國進行組裝,然後出口。中國絕大多數的出口商品都是來自於較發達國家的企業,而非中國企業。
當觀察更能反映國家專門技術實力的數據時,中國真正的地位又更明顯了。例如,世界銀行在利用知識產權的付款數據表明,美國在創新技術遙遙領先其他所有國家,美國在2013的年收高達1,280億美元──比第二名的日本高出四倍。相較之下,中國大規模進口技術,但在2013年使用其知識產權的收入卻不到10億美元。另一項能夠顯示兩者技術差距的好指標就是所謂的「三合一專利(Triadic patent)」──在美國、歐洲、日本註冊的專利。2012年,將近14,000項專利來自於美國,反觀中國連2,000項都不到。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評估了極具影響力的科學和工程論文的分布──那些前1%、擁有最高引用率的論文,發現了同樣的情況──這些論文近一半來自美國,比中國的分享高出八倍。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化學、生理學和醫學獎也是如此。自1990年起,114項獎項頒給了美國研究人員,中國則獲得兩項。
正因中國經濟和美國經濟截然不同,激起期望勢力轉移的指標──GDP(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大大低估了兩國之間真正的經濟差距。首先,中國劇烈地破壞污染其環境對GDP有利,儘管這會因縮短生命週期以及提高清理和保健費用而使經濟隨著時間減少。此外,GDP原先是為了衡量二十世紀中期的製造業經濟體而設計,因此一個國家的產品愈是知識基礎化(Knowledge-based)和全球化,GDP就愈低故該國的經濟實力。
單憑巨大的經濟體並不會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個超級大國。
一項由聯合國開發的新數據顯示了GDP吹噓中國相對實力的程度。「包容性財富(Inclusive Wealth)」是經濟學家迄今最能夠系統地衡量一個國家財富的指標,它分別在三個領域計算一個國家的資產股:1. 製造資本(道路,建築物,機器和設備)、2. 人力資本(技能,教育,衛生)、3. 自然資本(土地資源,生態系統,空氣)。加總起來,美國的包容性財富來到了將近144萬億美元──4.5倍高於中國的32萬億美元。
中國相對於美國的真正經濟規模可能落在GDP和相容性財富提供的數字之間某處,而不可否認的,後者指標還沒有到達和GDP相同的審查等級。不過,GDP的問題在於,它衡量流動(通常是一年中生產的商品和服務的值),而包容性財富衡量一種庫存。就如《經濟學人》所說:「用GDP衡量一個經濟體,就像透過季度利潤來看一家公司,連資產負債表都不瞄一眼」。因為相容性財富衡量一個政府能夠實現其戰略目標(Strategic Objectives)的資源,所以在考慮地緣政治競爭(Geopolitical Competition)時,它是一個更有用的指標。
但不論怎麼比較美中的經濟規模,美國顯然比較能夠將其資源轉換為軍事力量。在過去,崛起國家的技術實力會接近領先者。例如,在19世紀末期和20世紀初期,美國在技術方面並沒有大幅落後英國,德國在二戰時期也沒有大幅落後昔日盟友,蘇聯在冷戰初期的技術與美國比較起來也不落後。這代表當這些挑戰者們的經濟上升時,他們就可以很快地對主導勢力施加重大的軍事挑戰。但是,中國今日的落後技術代表著即便其經濟增長,也不容易在軍事方面趕上、成為一個真正的全球戰略夥伴,而不是僅僅一個周邊鄰國的老大。
進入壁壘(BARRIERS TO ENTRY)
The 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wouldn’t matter much if all it took to gain superpower status were the ability to use force locally. But what makes the United States a superpower is its ability to operate globally, and the bar for that capability is high. It means having what the political scientist Barry Posen has called “command of the commons”—that is, control over the air, space, and the open sea, along with the necessary infrastructure for managing these domains. When one measures the 14 categories of systems that create this capability (everything from nuclear attack submarines to satellites to transport aircraft), what emerges is an overwhelming U.S. advantage in each area, the result of decades of advances on multiple fronts. It would take a very long time for China to approach U.S. power on any of these fronts, let alone all of them. |